到阿姆斯特丹之前
對阿姆斯特丹實在沒什麼意象

不過當我知道
在阿姆斯特丹有 " 梵谷美術館 " 時
我就知道不會無聊了

更何況除了梵谷
荷蘭還有另兩位大師 : 林布蘭和維梅爾

到阿姆斯特丹的第二天
我們就分搭兩輛阿姆斯特丹 " 特有 " 的交通工具到美術館




一路輕鬆的到達美術館
沒想到人山人海
還好載我們的司機
告訴我們一個妙招
就是先到美術館對面一百公尺的 " 鑽石博物館 " 買票
有了票
不用排隊就可直接進入

這一招
讓我們節省了很多時間
也彌補了不算便宜的車資 ( 十五分鐘二十八歐元 )





梵谷美術館裡
有梵谷非常完整與最多的作品收藏

從早期作品到去世前大家比較熟知的作品
讓我們能夠一次暸解梵谷的創作歷程

其中早期有米勒及巴比松畫派味道的作品


 1881 , 播種者  ( 臨摹米勒的作品 )


 1884 , 翠鳥


 1885 , 吃馬鈴薯的人

( 是不是很不梵谷 ? )


還有他中期的 " 日本風 " 畫作


 1890 , 開花的杏樹  ( 慶祝其弟提奧之子誕生之賀禮 )



 1887 , 盛開的李子花 (臨摹歌川廣重的作品)


 1887 , 雨中的橋   (臨摹歌川廣重的作品)


這些作品
也是我們很不熟悉的梵谷


一直到後期
梵谷開始有了自己的鮮明風格
就是我們熟悉的梵谷作品



 1888 , 臥室


 1888 , 黃房子


 1890 , 麥田群鴉


 1887 , 戴氈帽的自畫像


 1890 , 鳶尾花


 1889 , 向日葵

( 你覺得熟悉了 吧 ~ )


在梵谷美術館裡
我看到了完整的梵谷
還有他與弟弟的書信往返
所傳達的感人手足之情

梵谷戲劇性的情感與人生
透過他的手
用色彩與筆觸
在整個美術館裡迴盪 . . . . . . . . . . 

而世人對梵谷生前生後的極端對待
此時更令人唏噓 . . . . . . . . . .





這是林布蘭晚年在阿姆斯特丹的住所
是一棟四層樓的房子
屋中保存了他的生活起居用品與樣貌
還有一些素描與油畫作品



( 畫室與他的畫架 )


但他最有名的作品
則收藏在阿姆斯特丹的 " 國家博物館 "





 1628 , 林布蘭的自畫像
( 他是名畫家中愛畫自畫像的第一名 )



 1665 , 猶太新娘

 聽說梵谷非常推崇林布蘭
 這幅 " 猶太新娘 " 更是讓梵谷佩服不已


 1642 , 夜巡

 " 夜巡 "
 是林布蘭最有名的作品
 它非常的 "大 "
 是為了當時要裝飾新市政大廳的整面牆而畫

林布蘭真不愧是十七世紀的 " 光影大師 "


另一位十七世紀的荷蘭大畫家是 - 維梅爾
與林布蘭一樣
維梅爾被稱為 " 荷蘭黃金時代 " 最偉大的畫家
他們的作品中
都有著透明的顏色、嚴謹的構圖、以及對光影的巧妙運用


 1663 , 讀信的婦女


 1658 , 倒牛奶的女僕

這幅 " 倒牛奶的女僕 "
是維梅爾最好的作品之ㄧ
畫作不大
在國家博物館裡
讓我一再流連
它的光影與紅黃藍白的色彩
緊緊抓住我的眼光
是這次旅行中
我最驚艷與最喜愛的作品

維梅爾一生的作品並不多
大約只有四十多幅
被流傳下來的只有三十五幅
非常的稀少及珍貴



 1665 ,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

"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 "
是維梅爾最具代表性且受歡迎的作品
可惜她不在阿姆斯特丹
是在海牙的 " 莫里斯皇家美術館 "
所以這次沒看到
不過這是下次再去荷蘭的最好理由


有  梵谷  林布蘭   維梅爾  的 " 阿姆斯特丹 "
讓我更愛 " 阿姆斯特丹 " . . . . . . . . .




P.s.  在 " 梵谷美術館 " 與 " 國家博物館 " 竟然都有 " 中文語音導覽 "
         實在讓我感動到不行 ( 這是之前在歐洲其它 museum 都沒有的禮遇 )
         尤其 " 梵谷美術館 " 竟還有 " 繁體中文 " 導覽書

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 突然想起台灣曾經被荷蘭殖民過
         沒想到幾百年後有這樣的好處

         不過你有沒有發現
          封面上的國旗是中國大陸的
          希望中國別發現或抗議


*  *  *  *  *  *   *  *  *  *  *  *  *




        
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indySty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